1.法制与殡葬、丧葬、祭祀
目前,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尽快出台《殡葬法》。虽然各方对殡葬相关问题争议很大,但从殡葬活动的形式出发,探讨如何规范殡葬法制是非常必要的。一是殡葬基本活动要进一步规范。政府负责丧葬基本活动,政府提供免费服务,体现其公益性和规范性。殡葬基本活动是实施绿色殡葬的主要载体,应当依法规范殡葬基本活动,明确执法人员,实施有效监督。二是墓葬环节要规范墓地的属性。打破墓地的城乡二元结构,将墓地定位为一种过渡形式。通过这种方式,可以从根本上为今后绿色殡葬的实施奠定法律基础。三是公共场所祭祀方式要规范。明确执法人员实施有效管理,倡导家庭祭祀。
2.概念与殡葬、丧葬、祭祀
殡葬观念一般不容易改变,这是基本共识。然而,应该明确的是,目前人们普遍存在的丧葬观念(尽管丧葬观念的一部分是普遍存在的)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随着社会的变化,人们的丧葬观念也会发生变化。因此,一是要深入开展传统殡葬、丧葬、祭祀仪式的研究和宣传。明确仪式所经历的变化,以及这种变化对当前人们殡葬观念的深远影响。例如,戴黑纱袖章是中国市场化转型前整体社会遗留下来的殡葬元素(当时是改变习俗运动的形式)。如今,戴黑纱袖章已成为人们普遍的殡葬理念元素之一。二是积极引导公众形成普遍的殡葬观念,与殡葬基本活动中的殡葬保持动态一致。殡仪馆在这方面应该发挥关键作用。第三,埋葬观念要积极引导骨灰深埋。四是积极引导人们的祭祀观念向家庭祭祀转变。
3.葬礼、葬礼、祭祀的标准
殡葬标准主要包括行业标准和习惯标准。目前,我国殡葬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,并不断完善,殡葬活动中的一些习惯标准仍然空白。在这方面,首先,我们应该提倡家庭祭祀的习惯标准,使人们的祭祀行为更加标准化,承载更丰富的内涵,然后继续继承。二是提倡土葬的相关习惯标准。第三,在殡仪馆提供的基本殡葬服务中,行业标准和习惯标准应动态一致,使人们参与殡葬行为更加标准化,文化内涵更加丰富,反映传统的延续。这些习惯的标准需要中国殡葬研究者、协会、从业者、管理者和公众的共同探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