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葬祭事业发展绿皮书”推算,中国目前的墓地只够用6年,大多数省份和城市将在10年内用完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许多城市不得不限制购买。对于注重阴阳、风水的传统中国人来说,顺利推进我国现代殡葬改革使公墓既不占用土地面积,又能开辟新的景点,营造城市的绿色氛围,促进城市文化活动建设,同时对逝者寄予哀念是值得研究的问题。
城市公墓的现状
由于地域性的存在,中国的城市墓地设计变化很大。对于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一线城市来说,他们的资金比较充足,设计理念的起源也比较早。墓地的设计也比较好,主要是强调它的园林景观风格。对于大多数城市墓地设计而言,墓地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。墓地的存在不仅是城市社会文化和景观绿化的体现,而且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功能。经过调研,得出城市公墓存在以下问题:
1.社会化运作
社会运行主要可以从文化、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。在文化上,随着新思想的出现,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,而另一方面,传统思想根深蒂固,如安葬思想、传统宗族观念等。新旧观念并存,使墓葬形态单一的问题日益暴露。而且,中国的城市墓地在发展中忽视了情感关怀和文化表现,过分追求经济利益。城市墓地经常营造一种阴郁孤独的氛围,缺乏活力,平日很少有人去那里。在社会经济方面,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和土地资源极其稀缺。再加上人口基数大、人口老龄化导致死亡率上升,对墓地的需求也在上升。供不应求的现状使墓地天价成为城市墓地的又一大问题。
二.生态环保
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可以从环境和资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。在环境方面,大多数墓地在祭祀仪式上焚烧钞票和香火,严重污染空气质量,空间利用不周到。单一墓碑占地面积大,垂直空间使用少导致单位面积土地消耗大,加剧了土地稀缺的现状。在资源方面,传统墓碑大多是从山上开采的花岗岩,属于自然资源,运输成本较高,祭祀用的香火和钞票大多是木质的,导致稀缺资源的大量消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