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,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,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,环葬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,二十三位皇后、两位太子、三十余名妃嫔、两位太监。是中国帝王陵墓中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一处遗址。
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,建都于南京,死后葬于南京钟山——明孝陵。第二帝朱允文(建文帝)因其叔父朱棣以“靖难”为名发兵打到南京,建文帝有说当和尚的,有说烧死的,总之下落不明,所以没有陵墓。第七帝朱祁钰,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,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朱祁钰即了帝位(景帝),后英宗被放回,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,搞了一场“夺门之变”,景帝朱祁钰被害,英宗不承认朱祁钰是皇帝,将其在天寿山提前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,而以“王”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。这样,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,一位下落不明,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,所以称“明十三陵”。
明十三陵整个陵区范围约四十多公里,雄伟壮观。北面群山巍峨,层峦迭章,以天寿山为主峰、大峪山、阳翠岭三峰并峙,主峰海拔七百多米,是陵区最高峰。展肩开帐,剥换、束气起金星结穴,尤其长陵位于来龙的正脉,左有蟒山形成龙山、右有虎峪山作为虎山,在南面相对峙,温榆河与其它小河蜿蜒往东南方汇聚成一湖泊(现已建成水库),龙盘虎踞把守十三陵水口,重峦迭章,如拱似屏,气势宏伟的帝王陵寝。
古书《仪礼》中就有这类记载,说:“土壤有厚薄,水泉有深浅,故必须相地之可葬与否,而后经营之也。”啥意思呢?简单来说,就是此时看风水,考虑的还主要是地下水位、地气、土质等自然因素,是否关系到棺木、尸体能否较长时间保存的问题,还没有涉及到和子孙后代的关系。
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、东、西三面环山,南面开放宽敞,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,向东南奔泻而去。尤其是长陵位于来龙的正脉,陵前6公里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,东有蟒山形成龙山、西有虎峪山作为虎山,位于天寿山南面相对而峙,温榆河与其它小河蜿蜒往东南方汇聚成一湖泊,解放后已建成十三陵水库,龙盘虎踞把守着十三陵水口,重峦迭章,如拱似屏,气势宏伟的帝王陵墓。符合背靠玄武,左青龙、右白虎,前朱雀的四灵方位风水格局。天寿山主峰海拔700米,山势延绵,龙脉旺盛,陵墓坐北朝南而立,靠山雄伟壮观,左右护砂环抱,朝向南面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,前景开阔。陵墓的明堂平坦宽广,山上草木丰茂,地脉富有生气,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。让人觉得作为一代风水宗师杨筠松的传人,明朝初期的廖均卿风水师,把风水精髓发挥的淋漓尽致,也是中华风水文化极致的表现。
明成祖朱棣:年号“永乐”1402年即位,在位23年。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,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,1421年迁都北京,下令编纂了《永乐大典》。死于1424年,终年65岁,成祖是葬在明十三陵的第一位皇帝为长陵。成祖皇帝葬入十三陵以后,相继有十二为皇帝葬入十三陵,据笔者统计葬入的这十二为皇帝,其中只有世宗皇帝寿命达到60岁,神宗皇帝寿命是58岁,宪宗皇帝是41岁,其它九位皇帝寿命均不足40岁,人的寿命不足60岁为短寿之人,因为60年为一个轮回,所以古代有60还甲子之说。这说明了明十三陵的风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。众所周知,无论是专业的风水师,还是不懂风水的一般人,都认同明十三陵是一块风水宝地,为什么这块风水宝地埋葬的皇帝多是短寿之人?这是专业风水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。
更多资讯关注 济南陵园网